

上海張江:共創時代,創新引擎的澎湃脈動
在上海,一片僅占全市8%土地的區域,卻以其500多平方公里的廣闊腹地,貢獻了全市80%的三大先導產業工業總產值。歷經三十余年的發展,這里已成為中國創新版圖的核心支點——這就是我們所熟知的張江高新區,被譽為“大張江”。
張江,從最初的單一園區發展至今,已形成“一區23園”的宏大格局,覆蓋上海市16個行政區。全球頂尖芯片巨頭在此設立研發中心,中國原創的創新藥物從這里走向世界,AI大模型企業在此競逐前沿,新興產業蓬勃發展。張江的成功并非偶然,它以開放共贏的生態,將創新從“孤勇者”的挑戰,轉變為一場“集體狂歡”的盛宴。
一、三大先導產業:硬核實力,全球領跑
張江圍繞集成電路、生物醫藥和人工智能三大先導產業,構筑了獨具競爭力的產業高地。
1.集成電路:打造“中國硅谷”
從一座晶圓廠起步,張江已蛻變為一座含“芯”量驚人的“中國硅谷”。
產業規模:集成電路產業規模占全國20%,產業鏈完整覆蓋芯片設計、制造、封裝測試、設備及材料。
全球聚集:
全球前10大芯片設計企業中,高通、英偉達、超威、韋爾股份等7家在此設立總部或研發中心。
全球前5大晶圓代工企業中,中芯國際、華虹集團2家在此設立地區總部。
全球前10大半導體裝備企業中,應用材料、阿斯麥、東京電子等6家在此設立地區總部或研發中心。
2.生物醫藥:從“跟跑”到“領跑”
張江生物醫藥產業正迎來爆發式增長,成為中國乃至全球的創新“核爆點”。
創新成果:
2019-2023年間,累計20個國產1類創新藥、30個創新醫療器械獲批上市,約占全國總量的五分之一。
君實生物、和黃醫藥、海和藥物、億一生物等4款國產新藥成功進入歐美日市場。
生態密度:
張江核心園聚集逾2300家生物藥企,全球前十大藥械企業逾三分之二在此布局,全國醫藥工業百強企業逾四成在此落戶。
張江基因島建成后,細胞與基因治療臨床試驗項目占全國六分之一,誕生了中國首款CAR-T細胞藥物。
3.人工智能:浪潮之巔,加速狂飆
在張江,人工智能正以驚人的速度發展,成為新質生產力的重要引擎。
大模型高地:截至2024年,張江高新區已備案上線大模型21款,占全國備案總數的五分之一。
場景驅動:張江人工智能島、機器人谷、金融數據港等特色產業園提供豐富的應用場景。人工智能島已聚集90余家企業,形成30多個智慧應用場景,成為國內首個“5G+AI”全場景商用示范區。
生態升級:浦東“模力社區”于2024年8月投入運營,與徐匯“模速空間”聯動,構建“垂類模型+行業應用”完整生態。
“模力社區”提供GLM全棧模型調用服務,降低企業成本。
上線覆蓋81個數據集的數據語料平臺,解決數據合規與獲取瓶頸。
吸引近50家具身智能、科學智能、應用智能企業入駐,形成近200家垂類模型上下游生態企業的“上下樓即上下游”閉環。
二、解碼“熱帶雨林”生態:創新要素的集聚與賦能
張江的魅力在于其獨特的“熱帶雨林”式創新生態,吸引了全球企業和人才的扎根。
1.創新平臺:國家級科研基礎設施
張江擁有堪稱“國家戰隊”級別的科研基礎設施,為基礎研究與產業創新提供堅實支撐。
大科學設施:張江科學城擁有上海光源、國家蛋白質科學中心等9個大科學設施。
研發機構:擁有2個國家實驗室和基地,以及20多個國家、市級研發機構。
孵化體系:截至2024年7月,共有158家創新載體,在孵企業近3000家,形成完備的孵化器“雨林”。
2.研發投入:企業主導,資本政策協同
張江企業研發投入強度排名全國前列,其模式特點顯著:
企業主導:70%的研發投入來自企業。例如,中芯國際2024年研發投入7.65億美元,占營收9.5%,助力其工藝技術從14nm躍升至7nm等效,并有望突破5nm。
資本“陪跑”:張江科投率先設立張科禾苗基金,聚焦創新藥、醫療器械、細胞與基因治療等早期投資,引導“耐心資本”投向初創科技企業。
政策“加碼”:
對首次認定的高新技術企業,實施“免申即享”政策,分兩年給予25萬元直接補貼。
對高成長性科技企業,提供研發投入10%的資金補助(最高200萬元),并配套貸款貼息等多元支持。
3.成果轉化:高速公路模式,跨越“死亡谷”
張江構建了一套高效的成果轉化路徑,助力科研突破市場瓶頸。
權屬改革:率先探索科技成果權屬改革,簡化審批、優化評估,破除轉化障礙。
概念驗證:張江科學城概念驗證中心以市場為導向,提供“概念驗證+孵化+投資”全流程服務,幫助項目跨越“死亡谷”。
產學研資模式:探索“科學家+企業家+資本”轉化模式,如復星醫藥與科學家團隊合作孵化復宏漢霖,推動CAR-T產品落地,并實現盈利。
三、制度創新:以膽識突破邊界,引領發展
張江以其前瞻性和魄力,不斷突破制度瓶頸,構筑科創“制度頂流”。
“同情用藥”:張江率先將“同情用藥”寫入地方法規,允許重癥患者經倫理審查和知情同意后,提前使用試驗階段的救命藥,贏得廣泛贊譽。
創新試點:創新推出了藥品上市許可持有人(MAH)制度、醫療器械注冊人制度、集成電路保稅監管模式等一系列開創性探索。
國家與地方支持:
2021年,國家藥監局批準上海市實施醫療器械注冊人制度試點。
同年,上海頒布《上海市浦東新區促進張江生物醫藥產業創新高地建設規定》,通過制度“變通”與“填白”,推動一系列改革。
2023年,《關于支持張江高新區建設世界一流高科技園區的意見》出臺,深化體制機制改革,鼓勵各園區“一園一特色”發展,加速邁向世界領先園區。
四、人才磁場:引才引智,激活創新策源
人才是激活張江創新策源的“發動機”,張江以全方位的人才政策吸引全球英才。
政策吸引:實施“7轉5”和“7轉3”居轉戶年限縮短、”張江人才”計劃、“張江之星”企業培育計劃、海外高層次人才引進等一系列政策“大禮包”。
人才結構:截至2024年,張江從業人員超過50萬人,其中三大先導產業從業人員近21萬人。碩士及以上學歷占比30%,海歸人才占比10%,青年人才占比超80%。
結語
張江的成功秘訣在于其以終為始的理念:“科技創新需要什么,我就做什么;企業需要什么,我就給什么。”從制度突破到金融賦能,從人才引進到配套升級,張江正以實際行動,書寫著創新發展的澎湃篇章。